
為什麼天氣寒冷 長者特別多病痛?
由於長者皮下脂肪較少,溫度調節機能減退,在寒冷天氣下身體未能對於周遭氣溫下降作適當的反應會影響氣管、心臟、關節等等。部分長者因抵受不了寒冷天氣而引致併發症,較嚴重者需要入院治理。因此,趁天氣還未轉冷,大家應預先作好準備,防範於未然。
1.長者對禦寒及保暖的謬誤反添風險
部分長者對禦寒及保暖有自己一套看法,不少謬誤往往令長者更易在寒冷天氣時出現病痛,甚至跌倒受傷。以下為「一線通平安鐘™」服務熱線中心的專員在打慰問電話予長者常遇到的謬誤:
謬誤1: 天氣寒冷,穿愈厚愈緊衣服愈保暖
事實: 衣服太緊反而導致血液循環差,加上長者關節活動不靈活,容易跌倒。
小貼士: 其實,天氣寒冷時長者禦寒不一定要穿很厚實或很緊,相反應該穿輕便而保暖的衣服,例如是輕便羽絨,裡面再穿一兩件衣服保暖,既活動自如又保持血液循環順暢。
謬誤2: 天氣寒冷,整天躲在被窩不動保暖
事實: 減少活動令血液循環變差,加上久躺影響關節靈活度,心急下床時更易跌倒。
小貼士: 長者不應整天只躲在被窩,天氣寒冷更應多做運動。行動自如的長者可以做簡單的拉筋運動及在日出後去晨運,行動不便的長者也可嘗試簡單暖身動作。當長者愈少運動,肌肉量流失愈高,更易跌傷。
謬誤3: 冬季較少出汗,不用多喝水
事實: 水分攝取不足,引發腦中風的機率增加之外,血壓也會因此而下降,促使心跳增加,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心肌缺氧、心律不整、心臟功能受損等,心臟疾病的發生機率也會大增。
小貼士: 冬季應與夏季一樣注意飲水。每日至少飲6-8杯水,否則體內水分不足,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,影響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,從而引發老年性疾病。
2.長者更容易患上低溫症
低溫症是指人體體溫降至攝氏35度或以下。患者感到寒冷,不自覺地震顫,手腳冰凍,表層的微細血管收縮,更會神智昏亂,說話含糊不清和不合情理的行為出現,例如:寒冷下脫去外衣等。
由於長者皮下脂肪較少,溫度調節機能減退,在寒冷天氣下身體未能對於周遭氣溫下降作適當的反應,更容易患上低溫症。低溫症是指人體體溫降至攝氏35度或以下。
長者如何平安走過嚴寒?
1. 留意天氣報告
- 密切留意天氣報告,加穿適當禦寒衣物,如:頸巾、手套及頭巾。
2. 攝取足夠熱量和水份
- 飲食方面,應選擇高熱量及易消化的食物,如:粥及米粉等。
- 適量進食,攝取足夠水份,避免飲用過量酒精、濃茶及含咖啡因的飲品。
3. 安裝一線通平安鐘TM
- 一旦發現意外,長者可按一線通平安鐘TM或遙控求助掣,向24小時「一線通平安鐘™」服務熱線中心職員求助。不應怕麻煩,平日可以多按動平安鐘測試,培養使用平安鐘習慣。
4. 安排陪診服務
- 當長者需要覆診時,安排陪診服務到公立或私家醫院、診所覆診、出院等,亦 陪伴長者外出 ,如前往銀行、購物、飲茶、公園。
5. 適當的運動
- 經常作適當的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,從而增加熱能的製造。
6. 保持家居環境溫暖
- 保持家居環境溫暖,減低熱能流失,如:關妥門窗、防止冷風直吹。也可小心利用安全暖爐。
資料來源: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
